購物車 0

〈裝備〉傳統路線的登山如何背的輕?

〈裝備〉傳統路線的登山如何背的輕?這裡不多談輕量的裝備,只是用現有的東西作取捨變化,少數建議只男性適用。以下是開始爬百岳半年時打字打下的淺見,最近整理出來。歡迎來戰XD

格式有點跑掉了...原文連結點這

  另一篇裝備文

客家人的輕量裝備使用心得

 

〈裝備〉傳統路線的登山如何背的輕?

其實覺得輕量的原則不過是「降低對登山的舒適度,挑戰自己接受的層度」。   在最簡單的生活模式下保持健行的愉悅跟聊天、拍照餘裕,不會累到無法溝通及欣賞美景。上圖是帳內空間狹小的便宜輕量金字塔帳,擠兩個人。無攜帶地布,露宿袋、黑色塑膠袋剪開鋪地。爐頭、水袋、1.5L寶特瓶各一,也是三人共用分享。   「共用」就是自組隊可以慢慢開始嘗試,最簡單粗暴的輕量概念吧。   或許常常是因為大家不熟,不想麻煩別人,所以才每個人都帶爐頭、濾水器、外傷藥品(個人藥品、補劑除外)等等。但如今真空包裝、乾燥食品當道,「煮飯」的定義已經是加熱;「煮水」的定義已經是暖身而不是「殺菌過濾」,瓦斯的用量減少、煮飯的時間劇減,就用不著活在舊有的登山模式裡吧。可以爐頭、濾水器、瓦斯罐共用。   但若是自組隊仍是有些許的互不信任、怕「非自願性獨攀」、以及「打死不撤退」,每個人身上裝備足以獨攀,仍舊是一個趨勢吧。如,個人輕量爐具:鈦杯+酒精爐的盛行,就是最好的證明。

 

衣物 

〈裝備〉傳統路線的登山如何背的輕?
沒了小擘擋道,雨褲才可以脫下       

 

實戰演練:渴了就喝啤酒的旅程|奇萊連峰單攻

  1. 不穿底層衣,春秋時天氣冷就直接穿刷毛作底層,唯一的底層就當備用。底層衣的功能只是用來排汗,保暖程度跟中層天差地遠,反正天冷的時候也不需要排汗,只穿中層即可。     
  2. 善用束褲,冷了穿上雨褲。例如摸早黑時,刷箭竹也不會濕掉。束褲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,又輕體積也小,當備用褲簡直完美,備用內褲也可不用帶了。只要不是在稜線上,行進間穿束褲也不會太冷。進一步來說,夏天甚至也只可以穿短褲,如果有「冷了就可以繼續走」的隊友。不過束褲搭配雨褲的組合,最大的優點還是輕跟便宜。但不知道為甚麼單攻卡羅樓刷了超多小檗都沒破的迪卡儂雨褲(167g),走南湖時被石頭割了一個小洞。反正在小腿的位子,水漏進去也不會有任何危險,主要只是拿來防風的。總的來說,雨天根本找不到隊友一起上山討罪受,好的雨褲跟備用衣簡直是雞肋。      
  3. 承上,底層與中層不同時穿,不帶備用底層、備用中層。(前提是:背包裡永遠有打好防水的睡袋以及中層大部分時間不穿,行進只穿雨衣跟底層)     
  4. 秋季時,如果天數短、天氣好、腳程快不用摸黑冷颼颼,厚厚防水的保暖手套帶一隻非慣用手的就好,另一支帶3M手套備用。為了安全,拉繩過地形,天氣冷我還是喜歡赤手。輕薄、不防水的手套功能不多,刺柏小檗根本沒辦法防,天氣很熱不舒服,下雨或天氣很冷只比赤手好一點。棉手套便宜但很會吸水,也不佳。以前很不在意形象的時候,天氣乾冷的話我直接拿備用襪套在手上走路。

另外,比起穿一件、帶一件底層,我認為帶兩件中層有更多功能,一件刷毛一件羽絨;比起登山褲、備用褲、雨褲的組合,穿束褲配短褲、備用束褲、雨褲的組合變化更多。

 

食物

  1. 多帶不健康的爽糧。早餐跟午餐份量盡量少吃讓人沒胃口、又重的甜麵包 爽糧會讓食物消耗的很快。鹽糖對於抽筋沒有顯著幫助,又甜的讓人想喝水,還是帶包鹽比較實在吧。     
  2. 要原路來回的行程,水、糧食藏就藏,事先計劃、包裝好。     
  3. 吃好油,如橄欖油。一公克9大卡,輕量且健康。用寶特瓶裝頗方便。油炒青菜、油煎香腸都不錯。雞蛋也是好的油脂來源但太重。以往長天數的行程,越接近尾聲,身體對油脂的需要日益增加,恨不得趕緊下山去吃滷肉飯。 山上有吃過起司條當行進糧,也是不錯的方法。即但經濟考量來看,還是學大縱走的學長一天兩包洋芋片比較實惠。堅果較為便宜的來源是好市多大份量、大罐的包裝。但無調味的堅果在寒冷的天氣行進時吃,對我來說很不順口,且很乾需要配水吃。  寒冷的天氣我習慣在營地灌大量熱水下肚,行進間就不用帶熱水瓶補充,渴了冷水小口小口喝即可。不論是秋季摸黑登刮強風的南湖東峰或是雪訓的時候依舊如此。因此,下次特意帶保溫瓶裝茶水,配撒鹽的原味堅果,或許是補充油脂、熱量的好辦法。    

三大(背包、睡袋、帳篷)

實戰演練:首次挑戰ultra light就失敗|奇萊北壁 / 月形池

用小一點容量的背包,裝不下就適當地外掛。例如麵、乾燥飯這種有包裝不怕弄濕的可以塞到帳篷帶裡面外掛。大部分的天氣情況下,塞不下的衣服如雨衣就綁在腰上。不過這樣醜。〈裝備〉傳統路線的登山如何背的輕? 三日干卓萬橫斷30L背包 / 兩人金字塔帳塞測邊網袋      

試試看羽絨被吧!

傳統睡袋背部的羽絨被壓扁無法發揮保暖功能,女生、骨架小的男生就算買S號m號也還是用不到睡袋內部的大空間。   羽絨被用綁帶/彈力繩綁好背部之後,仍舊可以享有完整的包覆性。另外,睡袋除了要在意fp、重量之外,蓬鬆度又會直接影響體積,低蓬鬆的睡袋又得需要更大的包包空間,更大公升數,更多的重量,惡性循環。   臉部保暖的部分,山屋溫暖,春秋的帳篷還是帶起口罩吧。〈裝備〉傳統路線的登山如何背的輕?hammock gear premium burrow 40°F 特價時買150$

 

瓦斯

  1. 瓦斯罐不要多帶。濾水器如今非常普及,大部分人的腸胃能力不需要濾完後再煮開。以普通的爐頭性能來算,一人一天早晚兩餐的瓦斯量抓22.5~25克,約可以煮開1500CC的水。再者,以筆者怕燙的狀況來說,早餐沖泡包的熱水不用煮開,水濾過已經足夠乾淨,也比較可以快速吹涼下肚。瓦斯要是全隊都少帶,走大眾化路線就厚臉皮跟下山的山友要。想必山友會很樂意減少下山行囊的重量。

數據參考山中行者豪哥的文章「一、數據設定:   1.(假設)出發時攜帶容量全滿的瓦斯。 2.一天只煮二次水(早、晚餐),每次都煮沸500cc水量,包括出發日與結束日皆同。 3.系統爐具的效能設定: 一次用5g瓦斯可以煮沸500cc的水,一天共需使用10g瓦斯(5g x2次) 4.一般瓦斯爐具的效能設定: 8g瓦斯可以煮沸500cc的水,一天共需使用16g瓦斯(8g x2次) 5.使用的瓦斯有二種大小*:⑴容量110g,罐重100g,總重210g⑵容量230g,罐重150g,總重380g」     原文:酒精爐與一般瓦斯爐之輕量化使用思考(一)

 

其他

  1. 背包罩無用論。大雨沒用,小雨背包打防水就防的住(搭配雨傘XD);有句流傳已久的說法是可以防止高貴的大背被割傷,但都有人穿10D雨衣鑽草山摩吉無破損,堅固的大背不可能損傷。唯一的功能是當地布保持背包乾淨以及防止外掛的東西被勾到,不過新手背包都用超大顆,根本不會有外掛的需求,還是趕緊把背包罩丟掉好好研究打防水吧。此外,只用一個大塑膠袋打防水缺點也是很多,拿較底層的東西時打包就要重新來一次。買幾個不同大小的衣物壓縮袋/防水袋來分類物品,才會累積打包的經驗值,體力不好建議是不要買標榜很多分層的笨重大背包來省事,就算背包有很多分層,還是得每層都打防水,依舊費時。     
  2. 用寶特瓶喝水。(580cc/24g) 盡量不忽略環保環境的議題,一趟行程最多用兩瓶,下山時也幫忙撿一些垃圾。有人會說山貓水壺可以裝熱水當暖暖包,同樣鴨嘴獸水袋(30g)也可做到。若是不缺水的行程,不太需要超大容量的容器來準備背行進水以及營地取水用。人又不是牛,營地取水時,早晚餐+行進水頂多2~2.5L,若行程是想煮甜湯、茶在用完晚餐之後享用,頂多就是2L水袋(30g)+中瓶的寶特瓶*1。南二段的時候全程宿營地都有水,曝曬的地方撐傘,兩人行進水各1L。只帶2L水袋、兩瓶350ml用來濾水。     
  3. 熱水瓶兩個人帶一罐就好了。前一晚裝的熱水早上肯定還是燙的,路上要喝拿隊友帶的涼水來對開即可。每每看到夏天爬山隊友拿出超重的保溫瓶,倒出來的水還要吹涼,就覺得既浪費瓦斯又增加重量。2020是暖冬,年初雪訓時,也是直接小口小口喝冷水、吃煉乳挫冰,又或者也是因為氣溫低,不流汗不需大量喝水才選擇不用保溫瓶。

〈裝備〉傳統路線的登山如何背的輕? 很重又會漏的樂扣水壺...           4.沒有黑水塘的行程,不要多帶濾水器。 個人用的versa flow (73g)搭配寶特瓶很方便,但如果是5~7人的隊伍,一隊帶一個出水量大的befree即可。 〈裝備〉傳統路線的登山如何背的輕? 中央尖溪 versa flow 73g US 21(其實是代購NT850)        2.不要多帶行動電源。百岳路徑清楚,不用一直對照離線地圖。 加上少滑手機,少一顆行充就省了100多克。   失敗案例如下:預計八天的日治八通關越嶺,怕無聊的電量計畫如下。攜帶行充空殼*1(80g)、18650電池*9(47g/3310mha)、nitecore行充10000mha*1(150g)    

頭燈:電筒王IPX6 1200流明(73g)前趟行程摸黑使用約 2hr 尚未充電,這趟在D6用盡,更換第二顆18650。每天摸黑 0.5hr,六天應該只需要一顆電池。
衛星電話:出發前有充飽,只有D4–7晚上有回報需要,基本上不需要行充來充。
手機 iPhone SE1:每天只有 PeakFinder 跟 GPX需要定位,其他時間不開航跡。D4開始無收訊,頗省電,7天只使用了4顆18650行充50%的電力。包含借隊友充飽 iphoneSE2一次。六個晚上,應該也只需要攜帶18650兩顆。
結論:七天的行程,只需要4顆健康的18650電池,約12000豪安培。可以多帶兩顆備用(47g*2)or多帶輕量的牛頭牌(150g)行充*1備用。三~五日行程約四顆18650共274g,七日行程約 368g~424g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失敗案例2:中秋戒茂斯南二七日,只有摸黑一天,攜帶iphoneSE1、5顆18560只消耗一顆,頭燈的18650電池約用一半多。


小結

以上多帶的東西,大部分不能增加行程的舒適度,而是增加新手沒有的安全感,好像多帶就會比較安全。但事實上增加的是,過危險地形的風險。    另外,一個隊伍裡,有沒有觀念全無的新手?有沒有久未上山,又自負又鐵齒又隱瞞病情傷勢的老手?都是領隊要納入行程規畫的風險。   行程排得太趕,隊員有突發狀況,全部宿營地、水源計畫重新洗牌;早上混太久,中午一下雨,馬上隊伍各走各的暴衝想早點進山屋,這些都是事前多少可以預防的。   最簡單兩項 一、領隊不要讓不常上山的隊員背重,即便他強調他體能有多強(帶酒、露營燈、好幾套備用衣物etc.),以免又各種好累、腿抽筋、腳扭到。   二、即使是夏天,天比較早亮,最晚在天完全亮時就要全部整理好出發,拖拖拉拉只會導致在中午突發下雨時拆隊,增加非常多不值得的風險。  

更多登山、裝備資訊詳見我的Instagram:
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guerilla__gear/   #有任何指教 歡迎在下方留言~ #客家人的輕量裝備小舖



下一頁